画水镇黄田畈村永乐自然村文化礼堂内,一种古朴又富于民俗意蕴的物品正在展出。它们造型多样,富于实用价值,却已淡出当下生活多年;而且,它们中的几乎每一件都需要手工制作,绝不雷同,难以被复制。这就是——锁。
这些锁的收藏者是永乐文化礼堂管理员蒋有军,我市小有名气的民间收藏爱好者。每年,他都要归纳整理自己的藏品,确定收藏主题并陈设布展,做到“一年一展”。
锁的玄妙耐人寻味
为什么要做关于锁的专展?蒋有军说,这是因为古代锁的玄妙深深吸引了他。
“我从事红木家具制作,本来以为制作家具专用的榫卯结构是世界上最玄妙的技艺,没想到铜锁的构造比榫卯还要吸引人。”蒋有军回忆,一次,一位朋友向他订做了一对顶箱柜,要求他依照东阳传统雕花大橱的样子,在前门中部安装铜制锁纽。“一段时间后,朋友女儿结婚,我在摆嫁妆的场合见到了自己做的这对顶箱柜,柜门已经上锁,锁是铜做的,造型是一对鱼,寓意鱼水之欢。”这把锁的造型深深吸引了他,也勾起了他的回忆:“小时候家里的大橱永远挂着一枚铜锁,钥匙是一枚长长的铜片。柜里藏着柿饼、金橘饼等零食,每次妈妈掏出那枚铜片,我就仿佛成了等着芝麻开门的大盗……”蒋有军也曾拿着那枚钥匙把玩,却看不出究竟。为了“偷”吃柜子里的零嘴儿,他也曾用小伙伴家看似一模一样的铜钥匙试着开自家的铜锁,结果发现:看似一样的钥匙,却无法打开两把不同的锁。
现在,市场上有仿古的铜锁。但是,这些批量生产的铜锁,一把钥匙往往可以打开千把锁。这让蒋有军愈加怀念那种手工精制的古锁,“一把钥匙一把锁,对应一辈子的情意”。他觉得,锁的这种文化内涵耐人寻味。
玩锁犹如密室逃脱
较之现代的密码锁,古人手制的铜锁也是大有乾坤,而且难度丝毫不逊色。
蒋有军拿出一把铜锁,仅成人大拇指大小。这把锁的奇特之处就在于没有钥匙孔,因此,即使钥匙在眼前也难入宝山。“这把锁应该是用于首饰箱或者百宝箱,所以设计时就打算让人无从下手。”此锁蒋有军研究了好几天才解密。他拿起钥匙用力顶住锁的一端,锁身另一端应声弹开,露出了钥匙孔,一切迎刃而解。而另一把无孔锁设计精美,锁身浅雕吉祥图案,底部还有塔形装饰的铜片。滑动铜片,里面赫然是锁孔。于是,又一把锁被解密了。
“古人发明的锁构造再复杂,也是防君子不防小人。”蒋有军分析了上百把锁,总结出了古代锁具的秘密,“对于难解的锁,找到锁孔是关键;其次是钥匙的用法,有的钥匙看着简单,想要开锁却很费神,因为锁芯构造太复杂。而且,越是简单的钥匙,锁芯构造越复杂。”他拿出一把锁,钥匙极为普通,直条顶端折钩;但他费了好久才打开锁。锁芯由4条铜片组成,刻有凹槽还装有弹簧,令人叹为观止。
“每次把玩古锁,我都感叹古人在这上面‘机关算尽’。小小一枚铜锁,融艺术性与科学性于一体,而且独一无二,这正是手工制作的魅力吧!”蒋有军说,古代制锁没有机械辅助,锁匠手上功夫的细微差别,就会造成钥匙与锁芯千差万别,开锁犹如玩“密室逃脱”。
锁中可见工匠精神
蒋有军收藏的百余把古锁形形色色,小的仅1厘米见方,比桂圆还小;大的长达米余,比成人胳膊还粗,状如炮筒,开锁的钥匙就长2尺余。制锁的年代也从清中期到民国时期,材料涉及铜、铁等。
所有古锁中,铜锁数量最多。这是因为铜的延展性最好,可以制成多种形状。“结婚用的锁,一般会做成圆形寓意圆满,也有的做成鱼形表示鱼水之欢。钥匙也追求精美,有的可以折叠,甚至可以作为装饰品佩戴在身上,让人看不出它的原状,起到防盗作用。”让人惋惜的是,这份制器的用心,在民生凋敝的年代江河日下,尤其晚清以来西风东渐,许多西洋锁进入国内市场,精巧被笨拙代替,哲理被机械磨损。他拿起一把铜制“洋锁”,外观就像米老鼠的头颅,可以看出锁身延续了中国古锁的焊接技术,锁芯被放入锁身后,后面焊接上锁盖,确保坚不可摧。这把锁的坚固性较之中国传统铜锁自然不可同日而语,但其粗笨也是有目共睹。
随着铜的身价上扬,大型锁具逐渐过渡到用铁制作。蒋有军介绍说,一些场合比如城堡、监狱、粮仓等,用精致的铜锁显然不够安全;为了节约成本,加上铁制品更加坚固,铁锁逐渐替代铜锁就成了趋势。
较之铜片可以通过捶揲成型,让锁身自然连成一体,铁锁有个缺点:由于铁的延展性不够,因此制作大型锁具时必须把铁片逐段焊接。这时,负责任的锁匠就会在接缝处包上铜皮,防止生锈,确保牢固。蒋有军说,这小小一点铜皮,就是锁匠的“良心”体现,也是古人工匠精神的折射。
美中不足缺藏诗锁
锁具专展从12月初开设以来,已经吸引了很多人观看,许多观者对古人的制锁技艺表示不可思议。
“可以说,古代基本上类型的锁具我都有了,就缺一种独特的密码锁——藏诗锁。”蒋有军说,所谓藏诗锁,就是解锁密码为一句诗或者成语,一般为三拨轮、五拨轮,最多的为七拨轮;轮数越多解锁难度越大。
藏诗锁也不是没有碰到过。就在上半年,有人向蒋有军推销一把五拨轮藏诗锁,密码为4个字的吉祥语。因为价格太贵,最终没有谈妥。“过眼即收藏,有些东西不一定要占有,重要的是了解它们背后的文化。”蒋有军说,现在的年轻人对锁文化知之甚少,更少有人去研究一把精美的锁具背后蕴藏着什么样的民俗心理。他有个想法,就是借助当下风起云涌的“创客”教育,把锁具展办到学校里去,向青少年推广中国古老的锁文化。